企业专家走上大学讲台,“产教协同育人”结出新硕果 二维码
2
发表时间:2024-08-22 17:44 2024年5月至6月期间,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工程学院与华为工业软件云团队携手合作,成功交付了首期工业软件方向实训课程——《基于iDME构建工业miniBOM》。这一实训教学项目是国家工业软件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促进成员相互合作,持续深化“产教融合”的最新成果,它不仅是一门内容丰富、紧贴行业前沿的工业软件实训课程,更是双方在系统化培养面向未来的工业软件开发型人才方面的一次成功尝试与探索,为后续同类产教协同育人项目树立了标杆。
“产学”优势互补、联合组队,企业专家讲师团队走上华工讲台 校企双方高度重视这次协同育人实践项目,为此次实训课投入了精锐力量:华为组织了一支由架构设计、软件开发、产品运营和生态发展等领域的多名专家组成的团队,个个行业实战经验丰富. 华工软件工程学院投入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任教师,他们的加入为教学管理提供了坚实保障.“产学”联合团队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在课前知识体系梳理与教学设计、教学大纲匹配,过程中教学管理、代码项目实践指导,以及实训经验总结等方面紧密协作,共同克服了诸多困难,最终取得了这次实训课的圆满成功。 在为期六周的教学中,华南理工大学的学生们反响热烈,展现出了极高的学习热情,这是对校企联合师资团队——尤其是企业专家讲师们全身心投入的最大鼓舞。担任实训课教学的华为专家袁兰表示:“华南理工学风严谨,同学们专业基础知识扎实。面对国产工业软件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技术热点、难点,同学们展现出的探索欲和求知欲让人深受感染。相信在未来的新一代工业软件开发者队伍中,一定能够看到他们的身影。同时,也要感谢华工的老师们,没有他们的努力,就无法将行业前沿的技术和思想如此顺畅地融入到本科生的课堂中。为老师们点赞!” 华为与华南理工工业软件方向实训课答辩部分师生合影
课堂再现真实的IT研发场景,华工同学化身企业的软件开发工程师 本次实训课的核心设计理念是将华为的真实IT开发场景进行适度“简化”,巧妙地引入到本科生课堂中,全程主打“沉浸感”,打开了一扇通往企业级开发流程的神秘大门,让正在进行专业课学习的大三学生亲身体验到“原汁原味”的企业开发氛围。实训中的每一个细节,无论是项目管理的思想和方法、精选的案例,还是代码实践项目的设计,都源于华为真实的BOM业务开发需求,而架构设计和开发工具更是采用了华为创新研发的iDME平台,让学生站在了产业和技术的最前沿。 在实训课的实施过程中,各位华为专家讲师犹如一位位经验丰富的导航员,凭借自身在行业的深厚积淀和实战化的教学方式,将原本复杂的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传授实战经验,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仿佛穿越到了真实的企业环境中,提前体验未来的工作场景,让同学们耳目一新,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实训任务难度阶梯设计方面,联合师资团队充分考虑到了不同学生的能力特点,精心设计了基础任务和加分任务。这就像为学生们量身定制了一场挑战与成长并存的冒险之旅,激励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勇敢进阶,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案。 实训课课堂瞬间 而在课程管理方面,通过分小组团队作战的方式,学生们更是亲身体验到了企业项目管理的真实场景。面对特定的开发目标,团队需要像一家真正的企业一样有序分工、紧密合作,共同攻克难关。这种实战化的管理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也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工业软件平台应用开发的精髓。 所有这些精心设计的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实训课堂,让广大参加实训的同学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更加有信心和准备面对未来职场的挑战。他们带着这份宝贵的经验和信心,将勇敢地踏上属于自己的技术征途。
工业软件是推动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国家工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为加速这一进程,工业软件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校企合作模式能将行业前沿的成功实践与产业发展需求深度融合于人才培养体系中,有效破解传统人才培养周期与产业发展周期不匹配的问题,从而培养出更多面向未来的高质量工业软件人才。 以华为和华南理工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和高校,结合新一代工业软件产业发展的契机,积极响应并投身于国家“产教融合”战略,在课程开发、师资培训、人才培养、行业竞赛、创新创业等多个方面展开了日益紧密的合作,为产业链与教育链的深度融合积累了经验、建立了样板。国家工业软件产教融合共同体将继续大力推动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更多高校与企业结对合作,共同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同时,我们也热切期盼更多的科技创新型企业能够积极投身于产教协同育人事业,共同为高教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